山东20年援疆:把齐鲁儿女的深情厚意传递维族同胞
时间:2017-07-11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桂园
  1996年至今,山东省对口援疆工作已开展整整20年。20年来,山东援疆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财力支持与智力支持并重,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总指挥杨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东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以来,发扬20年来历届援疆干部人才的好传统好作风,以产业为重、民生为本、人才为要、教育为基,在鲁疆产业合作、大项目引进、产业促进就业、助推扶贫攻坚、组团式人才援疆、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培育形成了新亮点,走出体现山东特色、符合受援地实际的援疆之路,有力促进了受援4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

  据了解,20年来,山东共选派干部人才9943名、柔性人才4000多人次。其中,自20158月起,选派干部人才285名对口支援兵团十二师,按上级要求实施干部人才援疆。截止去年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8.9亿元,实施项目593个;捐资、捐物8.4亿元,实施项目188个。

  山东援疆工作始终注重惠民暖心。援疆资金坚持向民生、基层、扶贫倾斜。到2016年底,新建安居富民房76220套,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19个、村庄67个;新建和配套完善医院、疾控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20处;新建寄宿制中小学3处,改造提升中小学和职业技能学校30处;支持反恐维稳能力建设,建成受援地4县“天网智能工程”,率先在南疆地区实现了县乡村视频监控全覆盖。实施“电视送农户、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向农户赠送液晶电视12万台。

  产业援疆是山东援疆特色大戏。坚持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稳定,引进中兴手套、如意集团、即发等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企业采取“总部+卫星工厂”模式,推进农村产业社区建设,配套幼儿园、食堂、超市等设施,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英吉沙县建成了鲁英服装产业园。投入援疆资金1.1亿元在疏勒打造南疆唯一在县级设立的自治区级“高新区”,建成了孵化产业园。依托当地农牧产品优势,扶持发展金银花、疆岳驴、喀什红枣等特色项目。近三年来,共引进项目74个,累计吸纳就业人员6万多人。积极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组织“山东百企万岗进喀什”招聘活动,受援地群众整建制到山东转移就业1750人,实现了“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影响一片、安定一方。”

  教育援疆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山东探索实施了“专家带团队、结对带交流、项目带人才”“三带”工程,走出“组团式”教育援疆路子。组织山东优质中小学校团队整体进入对口帮扶学校,全面切入教学、管理、科研、培训等环节,在喀什二中创办“山东援疆实验班”,在麦盖提县实验中学创办不出家门的“内高班”,实现由“输血式”到“造血式”援疆的深化提升。喀什二中、麦盖提县实验中学和刀郎双语中学等“组团式”教育援疆成效突出,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有关做法。

  卫生援疆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山东探索推广“1+X”医疗援疆模式,一名支医人才与2-5名当地医务人员结成帮扶对子。成立“山东省援疆医疗服务队”,先后到受援四县28个乡镇和30个村巡诊达1.6万人次。组织医疗机构与喀什6所医疗机构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创新开展结核病防治试点工作,探索“集中服药+免费营养早餐+指纹化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效果,治疗成功率比非项目地区高出10.8个百分点,该项工作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认可。今年3月底,在喀什召开2017年对口援疆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推广山东省的做法,部署“十三五”时期新疆结核病防治工作。

  文化援疆促进了民族融合。立足于发掘宣传维吾尔族优秀文化、促进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山东大力支持喀什民族文化精品创作和推介,重点打造《疏勒之恋》《永恒的刀郎》《喀什噶尔人家》等作品,《疏勒之恋》荣获“天山文艺奖”。计划外资金援建的“中国喀什网”初步成为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语言大型网站。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