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庄仕华
时间:2016-07-04 | 来源:新疆日报 | 作者:石鑫 穆妮热·木合塔尔

   “这些年来,经常会有人问我,是什么原因让我一直留在新疆,而且对各族群众那么亲?我的回答就两个字,感恩!感党之恩,感人民之恩!”12月15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后,报告团成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这样告诉记者。

   他动情地说,他出生在四川的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是党和政府把他这个农民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军医;是新疆各族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关心爱护,鼓舞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是人民军医这个职业,给了他为边疆各族群众和部队官兵做一些事的机会。他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离不开新疆各族群众,他理所当然应该为党工作,为老百姓做事。

   庄仕华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少将军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翻开庄仕华的履历,1973年12月,他从四川简阳入伍,来到天山脚下的军营当卫生员;197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分配时,放弃留校和在内地工作的机会,回到新疆……

   为什么他把人生目标定格在艰苦边疆?

   庄仕华说,这要追溯到1975年。那年,他刚到新疆军区政治部农场当卫生员。有一天晚上,风雪很大,气温零下40度,4个哈萨克族牧民用牛车送来一位呕吐不止的病人,不巧的是卫生所唯一的军医刚出差。那个时候,他只会测体温、涂红药水、紫药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牧民兄弟用失望的眼神看了看他,消失在风雪中,他的心就像针扎一样。自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医学知识,当一名能治病救人的医生。

   多年以来,庄仕华与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结下兄弟般的情谊。

   提起庄仕华,乌鲁木齐县萨尔达板乡大泉村牧民乌拉孜一家总是感激不尽,“我们家有3个民族,我是哈萨克族,老婆子是维吾尔族,我的‘巴郎子’庄仕华是汉族,其实我们都是中华民族”。

   1996年的冬天,乌拉孜放羊时不慎掉入20多米深的废矿井里,造成颅骨、脊椎、大腿等11处骨折。在乌鲁木齐县巡诊的庄仕华听说后,把他拉到医院抢救了6天6夜,做了3次手术。乌拉孜的生命得救了,可生活不能自理。出院时,庄仕华借了一辆车把他送回家里,看到乌拉孜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土房里,生活十分困难,他又买来了米和面。

   每个周末,庄仕华都骑自行车往返20多公里,给乌拉孜换导液管,帮助他进行恢复锻炼。当看到乌拉孜缺乏营养身体恢复慢,庄仕华就给他家买了一头奶牛,让他喝牛奶补身体。

   两年后,乌拉孜的妻子帕塔木汗患上胆结石病,女儿又检查出了乳腺瘤。又是庄仕华把帕塔木汗母女接到医院,带头捐资给她们做了手术。为了让他们生活过得好一点,庄仕华还帮他家里开了个小卖部,盖起了新房。如今,乌拉孜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几十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庄仕华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医生,坚持天天查房、会诊、做手术,平均每天要做20到30台,最多的一天做了49台,共计做了12万多例胆囊微创手术,其中年龄最小的21个月,最大的102岁。他开展了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等27种手术,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私立医院以高薪聘请他,均被他婉言拒绝。

   庄仕华告诉记者,民族团结不是要干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贵在坚持,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的干一些实事。今后,他还要继续把手术台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大舞台,为各族群众和部队官兵服务,帮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