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新疆人】乌孜别克兄弟俩的精彩青春
时间:2016-07-04 | 来源:新疆日报 | 作者:高娃
  走出新疆还是留在家乡?也许很多年轻人都曾面临过这样的抉择。同样的问题,摆在了一对乌孜别克族兄弟面前。他们用不同的选择,演绎着各自的精彩人生。

  9年前,乌鲁木齐小伙儿瓦斯里江·瓦哈甫前往北京求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医学博士后,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3年前,瓦斯里江的弟弟海米提·瓦哈甫前往武汉求学,如今成为了一名金融学硕士,毅然回到家乡,在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就职。

  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4年9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瓦斯里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医生。“我的母亲就是一名医生,我小时候总爱到母亲工作的医院去玩,经常看到母亲和她的同事们妙手回春,治愈了患者的疾病,就觉得医生是个很神圣的职业。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填的5个志愿都是医学专业。”瓦斯里江说。

  在随后两年的临床工作中,瓦斯里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到国内顶级的医学殿堂进一步学习最前沿的知识。2006年8月,瓦斯里江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为医学部的第一位乌孜别克族硕士研究生。学校特意安排他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我要十二分地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瓦斯里江在当年发言时的纪念照片背后这样写着。

  能够到北京深造,瓦斯里江高兴,他的父亲瓦哈甫·阿扎买提更高兴。1964年,瓦哈甫被自治区选送到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在北京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到北京学习,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小时候我家住在民汉大院,院子里住着很多来支援边疆建设的汉族同志,语言不通成为了我母亲遇到的最大障碍。去北京那年,我刚小学毕业,母亲送我到火车站,她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为家里培养一个翻译,便于和邻居们拉家常。我在北京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给我的一生带来了影响,远远超出了母亲的预料。如今我的孩子也到北京学习,而且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瓦哈甫说。

  2009年,瓦斯里江继续攻读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这期间,国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教授张旭、周利群、何志嵩担任瓦斯里江的导师。瓦斯里江在导师的指导下,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几年,瓦斯里江科研项目收获颇丰,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还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SCI发表论文4篇。今年,他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在北京学习生活9年,瓦斯里江结识了很多朋友。“思维敏捷、好学”是大家对他的普遍评价。“北京是个很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可以碰到各个地方的人。不管是我的病人还是朋友们,刚认识我的时候,都会对我的名字和我的民族很好奇,还会聊一些关于我家乡的话题,让我觉得很亲切。我热爱北京,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将用学到的知识,让更多的人远离病痛。”瓦斯里江说。

  2014年9月,“情系和田·直达心田——第三批北京医疗队疾病预防控制专题培训暨送健康大型义诊活动”启动。得知自己作为医疗队成员被派往和田,瓦斯里江兴奋了好几天。为了让家乡的同行们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瓦斯里江多方请教,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专门备课,准备培训材料。“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还会多回新疆的,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都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瓦斯里江说。

  家乡更需要我

  瓦斯里江留在了北京,他的母亲吐尔逊那依·马克苏托夫心中多少有些遗憾,但是小儿子海米提的学成归来又让她感到欣慰。

  10月28日,记者来到了瓦斯里江和海米提兄弟俩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家中。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瓦斯里江和海米提各穿着博士服、硕士服站在父母的身后,一家人满脸笑容,其乐融融。“每隔几年,我家就要拍一次全家福。这是今年我毕业之前全家人特意到北京拍的。”海米提告诉记者。

  3年前,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助力下,海米提考取了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得知海米提是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代军勋副教授主动担任海米提的导师,希望能为新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金融人才。

  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这些深奥的专业课程犹如一座座大山摆在海米提的面前。为了攻克难关,课余时间海米提总是到学校图书馆学习,但是武汉大学学习氛围浓厚,海米提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座位。代军勋看在眼里,把海米提叫到身边说:“我在办公室给你安排了座位,以后你可以随时到那里去学习。”

  导师的关心让海米提的学习劲头更足,无论是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或者课程考试,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武汉大学学报》《国际金融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陆续发表了4篇论文。

  2014年12月,海米提荣获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是在校研究生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在校期间,他还获得过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甲等奖学金,毕业前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家里出了一位博士后,又有了一位硕士研究生,这一切让这个乌孜别克族家庭倍感荣耀。

  对于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兄弟俩认为父母的影响很大。“除了督促我们学习,更多的是父母以身作则。我父亲是新华社记者。小时候,经常到了半夜,我还能看到他在昏黄的台灯灯光下伏案写稿。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直到高考结束,除了看《新闻联播》,父母几乎不怎么看电视。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精神。”海米提说。

  以海米提优异的成绩,完全可以在内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他坚持要回家乡的选择,很多同学都不理解。

  “我报考的是‘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既然享受到了这个政策优惠,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疆将建设成为新兴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家乡更需要我。”海米提说。怀揣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念,海米提回到了新疆。除此之外,能够到父母身边尽孝,也是海米提选择回来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选择留在北京,还是回到新疆,对于孩子们的选择,母亲都很支持。“我们从孩子身上感受到国家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铺就的金光大道。只要你肯努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都会向你敞开大门。”吐尔逊那依说。

  一个乌孜别克族家庭,先后培养出一个博士后、一个硕士,瓦哈甫父子的成长经历,诠释了国家和自治区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及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尊重。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