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不辞长作新疆人:吴登云永远不会离开乌恰县人民
时间:2015-09-10 | 来源:亚心网 | 作者:刘维等
  吴登云:“我永远不会离开乌恰县人民”

  “你恢复得很快,明天就可以出院了。”9月5日上午,在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内科病房,头发花白、身穿白大褂的吴登云正在为一位患高血压病的牧民讲解病情。

  吴登云,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63年从扬州市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乌恰县扎下根来,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52年中,吴登云救助了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当地柯尔克孜族乡亲把他尊为“白衣圣人”。如今,已75岁高龄、退休多年的吴登云仍然坚持到医院坐诊,他说,自己永远不会离开乌恰县,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有限,医务工作者是凭着一份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的。”回首往昔,吴登云说。

  在高原工作的医生最怕遇到出血的病人。1966年冬天,吴登云遇到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必须输血治疗,可是当时医院根本找不到血源。最后,他果断地为这位妇女献出了300毫升鲜血,这是他在乌恰县第一次献血。

  为了挽救更多的病人,吴登云曾无偿献血30多次,共计献血7000多毫升,而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1984年金秋,吴登云走上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岗位,当时医院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医务人员短缺,许多汉族医生好不容易培养成熟,转眼就申请调动了。为此,他为医院制定了医疗人才“十年树人”计划,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柯尔克孜族医生迅速成长起来,十年间,他们有的成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各个科室的带头人,有的成了乡镇卫生院的顶梁柱,让吴登云最为欣喜的是,不少医生在一些单项医疗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

  现在的乌恰县人民医院是1985年乌恰县7.4级大地震后在戈壁滩上重建的,为了给病人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吴登云推行“十年树木”工程。30年过去了,最早种植的白杨现在已有碗口粗了。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在吴登云的多方努力下,江苏省相继投入880万元援疆资金为乌恰县人民医院添置了一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乌恰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也与常州市各大医院联通了。

  2001年,吴登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乌恰县政协副主席,但他仍然牵挂着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坚持坐诊专家门诊室,义务为农牧民看病,这一坚持就是14年。

  每个巴扎天,吴登云都会和来自江苏常州市的援疆医生们忙碌在乌恰县的各个乡镇,参与到援疆医生创建的“医疗巴扎”活动中,巴扎在哪开,哪里就有吴登云和援疆医生的“医疗巴扎”,有时一个巴扎天,“医疗巴扎”的接诊人数可达到两三千人。

  多年来,吴登云曾有过多次回内地工作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以真心、热心和爱心赢得了乌恰县各族群众的衷心爱戴。记者帕蒂曼通讯员刘维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