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李忆祖建设边疆五十载 不辞长作新疆人
时间:2015-09-08 | 来源:新疆网 | 作者:
wangwf5969

  2014 年李忆祖在和静县参与拍摄《地理·中国》(图由受访者提供)  

wangwf5970

在156 队工作时,李忆祖在温泉县留念。

  一位77 岁的外裔中国籍老人,生在天津,长在北京,扎根在新疆,23岁从北京赴新疆从事地质工作;退休后,17年里义务授课800多堂,听讲人数38 万人次;年过七旬仍不断行走山野,借《地理·中国》展示新疆的人文情怀和美丽景色。

  9月7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洋面孔的老人李忆祖,从青春岁月到银丝满头,他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他说,建设边疆五十载,不辞长作新疆人!

  洋面孔下有着一颗中国心

  初见李忆祖,高鼻梁、深眼窝,一头银色卷发,典型的老外面孔,可老人一张嘴却是流利的京腔,让人有些诧异。

  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人并不意外,1938年他出生在天津,有外国血统,但出生后与父母离散,被一对中国夫妻收养,“虽然身世成谜,但除了血统,我是个彻底的中国人,现在则是地道新疆人。”

  当时,李忆祖的养父母算是北京大户人家,给他取名“忆祖”意为不忘祖国恩情。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能留在首都原本是件令人艳羡和高兴的事。可毕业后,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工作。

  其实,在大学毕业前,李忆祖跑了不少城市勘察煤矿矿点,从周口店到湖南东安、怀化,再到福建长汀,唯独西北没去过。

  上世纪60年代的新疆存在许多地质空白点,是块待科考的处女地,这让李忆祖跃跃欲试。在他看来,学知识不是为求安逸生活,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就要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中国,而去更需要地质人才的新疆,无疑是实现梦想的最好选择。

  李忆祖与50多名同学一起来到新疆,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来就是54年。如今,养父母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已定居美国,唯独他还留在中国。

  天山南北找到上亿吨煤炭

  到了新疆,李忆祖被分配到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156煤田地质队,从事煤田地质普查工作。

  那时候新疆的资源开发很落后,关于煤田的相关资料也近乎空白,需要勘探队员一山一山地寻找煤矿。

  原新疆煤炭厅纪委书记朱士松说:“当时交通不便,找矿的队员都是骑马去最偏最苦的地方。他(李忆祖)总是积极地冲在前头,十天半个月的风餐露宿也从不喊苦,队里的同志们很佩服他。十几年间他们为新疆找到了上亿吨的煤炭资源。”

  从天山、阿尔泰山到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从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到伊犁河、额尔齐斯河,20多年间李忆祖跑遍了天山南北,还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

  “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和故事,除了山水我更深爱淳朴的新疆人。”李忆祖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有着与广阔草原、豪迈群山相符的性情。

  上世纪70年代,李忆祖在乌伦古河一带进行地质考察,一天乘解放车外出工作,结果车轮陷在水沟里,怎么也弄不出来。

  “我跑了一公里多找到一个毡房,想请牧民帮忙,到屋里一看,除了两个老人都是半大的孩子,成年人都出去工作了。”李忆祖回忆,听完他的讲述,老人叫了七八个孩子拿着坎土曼,到水沟连挖带推,把车弄了出来。

  李忆祖说,当时想送些东西或是钱给老人,他们拒绝了,最后给老人和孩子们拍了一张合照,寄给老人一份,另一份自己留作纪念保存至今。在外奔波多年,总能遇到好心的“老乡”,让他有种温暖的归属感。

  退休后忙于赴南北疆讲课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李忆祖转入156队子校(原自治区煤炭厅子校现乌鲁木齐市41中)当校长,后来又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

  1998年,李忆祖退休后并没有在家安享天年,而是从事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担任了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又被聘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奔赴南北疆65个县市义务讲课。

  爱国教育、少儿科普、法制教育……17年来李忆祖义务授课820堂,服务38万人次。

  老人的书房、客厅和卧室都摆放着各类书籍,从历史文献到军事政治,能利用的角落都堆满书籍,就连衣柜、床头柜上也摆着几本。

  李忆祖说:“求知没有尽头,想给孩子多说一些,自己就得多学着点。”

  2000年初,62岁的他让儿子买了台电脑,并琢磨着上网搜索资料,自己制作电子教程,搜集了10万多张关于爱国教育和新疆民俗历史的照片。

  大学时就爱上摄影的他,借野外工作的经历,拍摄留存了1万多张珍贵照片,每次和孩子们讲课时,总能派上大用场。

  正说着,老人打开电脑将自己1972年在红山顶拍的照片和最近拍的对比给记者看,“你瞧,咱自治区成立60周年了,发生多大变化,看这照片一目了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讲课,他们更容易接受。”

  加盟《地理·中国》只为赞新疆

  2010年,为填补地质科普空白,中央电视台推出《地理·中国》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73岁的李忆祖受邀连续5年参与节目摄制,并与节目组一起翻山越岭,沿着天山山脉拍摄了雄伟的天山奇景,还走过吐鲁番、巴音布鲁克、哈密等地。目前,《地理·中国》已放映的《火焰山》《勇探冰河》《动荡的深谷》《桃源秘境》等20多部专题片,均有李忆祖的一份辛勤付出。

  节目里那位白发老人,从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上走过,身边是万丈悬崖,还不时有山石滚落;拄着登山杖一步步下到海拔4200米的冰川底下,双脚都麻了;被人抱着才能上马,但骑上马之后又是一往无前……

  《地理·中国》栏目组的摄像师辛春风说,2014年8月去赛里木湖拍摄,山下是夏季,山上却穿着棉大衣还感觉很冷,要爬雪山过冰河,骑马走碎石小道15公里。老人跟着他们一起从天亮走到天黑,不要人搀扶和帮忙,“晚上回到帐篷吃饭,大家都盘腿而坐,他只能躺着吃,我们这才知道他的腿已经冻得不能弯曲,想让他多休息几天,他却说自己老当益壮,睡一晚上就好了。”

  旅途中有许多波折,可老人坚信绝美的风景总在奇险的山川。李忆祖说:“借央视让全国人民都看看我们新疆有多美,何乐而不为。我去过很多地方,新疆最让人留恋,所以我留在这里,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新疆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