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从麻花辫到“烫染吹” 发型追着时代跑
时间:2015-08-31 | 来源:新疆都市报 | 作者:逯风暴
  如今,欧美、日韩时尚发型涌入中国内地,拉直、复古BOB头、电棒烫、陶瓷离子烫……应有尽有。每个爱美女性都可以在发廊找到和自己发型、年纪、职业等相匹配的发型。这让王红梅有了更多选择性,可她还是难忘当年自己在家中烫头发的情形。

  难忘母亲的剪发头

  “我记得,妈妈一直都是剪发头,头发到脖子位置,两鬓别两个卡子,既干练又洒脱。”如今,55岁的王红梅还记得母亲当年在家中干活的情形。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麻花辫是当年中国女性的主流发型,女孩们喜欢在辫尾系上红绳或漂亮的丝带,身上再穿一条飘逸的连衣裙,恬静极了。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大饥荒”时期,发型也有了更多的政治意味,“刘胡兰头”也就是剪发头,成为女性选择的主要发型之一。

  整齐、垂直的头发刚好盖住双耳,看上去坚强有力,干劲十足。不管是在工厂里刻苦干活,还是头戴绿军帽,还是照一张朴素的结婚照,“刘胡兰头”都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王红梅的妈妈剪的就是“刘胡兰头”,这个发型保持了几十年,直到妈妈退休,儿女们才带着妈妈到理发店把头发烫染了一次。可在王红梅的记忆中,剪发头成了妈妈当年带着孩子们经历困难、辛勤劳作的见证。

  嫌花钱自己做工具烫发

  上小学时,王红梅留着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辫子,那时,女孩们大多都是这种发型。

  1978年,王红梅开始上山下乡,一条粗大的辫子也变成了两把“刷子”垂在脑袋两侧,额前刘海随意地耷拉下来,显得青春而富有朝气。

  1981年,王红梅参加工作了,她梳了马尾辫。可身边同事们都开始烫头了,卷曲的头发显得时尚极了。王红梅也走进一家理发店,忍痛把马尾辫剪短了一点,并烫卷了发梢和刘海,她感觉自己时尚多了。

  可烫一次头发要花10多元钱,当时,王红梅一个月的工资不过40多元,花那么多钱理发,王红梅有点舍不得。

  怎么办?王红梅从竹制扫帚上抽出几枝,砍下末端的细竹筒,打磨光亮,做成了她的烫发工具。烫发前,王红梅先在一缕头发上抹上冷烫精,然后裹层塑料纸,再把这缕头发缠绕在细竹筒上,用皮筋固定。等头发基本缠绕完后,王红梅从蒸锅内拿出一条滚烫的毛巾覆盖在头发上,再用塑料袋包裹以免热气溢出,过一段时间就算完成了烫发。

  还别说,这种办法烫出来的头发和在理发店烫发的效果相差不大,妹妹们也很喜欢,就让王红梅帮她们烫头发。不过这种烫发办法要耗费大半天时间,结婚以后,忙着照顾女儿的王红梅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头发上,她让自己的父亲制作了一把类似火钳的工具,在火炉中烧热了,卷上头发,也能起到烫发的效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发型突破了旧传统,创造了前短后长的角型新形式,那些精心修剪的短发发型,富有青春活力与女性美感。长短并存的发型亦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认可。

  随着工资上涨,王红梅也能承受每次100多元的烫发费用,她不舍得剪短头发,而是让理发师在前面烫卷头发,后面的头发继续留长,不过前短后长的发型倒也无意中赶了一次潮流。这期间,新疆女性的发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披肩长发、爆炸头、歪马尾等都风靡一时,成为爱美女性的最爱。

  如今“烫染吹”发型百变

  进入21世纪,做头已成为女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王红梅索性把头顶的头发全烫卷了,人显得极为精神。她还染了发,栗红色替代了原来的黑色,人顿时年轻了好多。

  而今,发型变得丰富多彩,已没有哪种发型可以代表这个年代了,评判美女帅哥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发型都以适合自己为准。

  王红梅的女儿刘鸿郡工作繁忙,就把头发剪短些,再别个发卡,倒有些像早期的剪发头了。对她来说,自己舒服就好,没必要刻意学明星们的发型。

  尽管女儿不在意发型,可母亲王红梅却在意,“你不知道头发收拾好了人就更精神吗?找个时间赶紧去理发店。”王红梅经常催工作繁忙的女儿去做头。

  经营美发店的赵小军说,如今人们在修剪头发时,更注重与自身整体形象相结合,价格基本不是问题,只要喜欢就会尝试。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