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火车司机见证新疆铁路发展进程
时间:2014-11-17 | 来源:新疆网 | 作者:唐红梅

  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特快列车》中,原本时速每小时60公里的蒸汽机车,为了抢运一名伤员,破例将速度提升到每小时135公里,如此大跨度的提速,对当时的列车司机来说,是万万不能想象的。

  在现实中,让新疆老一辈列车司机更不敢想象的跨越是,同样是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蒸汽机车需十几个小时,内燃机车需七八个小时,电力机车需五六个小时,而动车只需三个小时。

  从开着第一列蒸汽机车进疆的任庆林,到开内燃机车的李洪林,到开电力机车的杨卫民,再到开动车的叶尔江·保尔江,他们不仅接力见证了新疆列车的变迁,也是见证哈密和乌鲁木齐越来越近的人。  

  

  80岁的任庆林开着蒸汽机车进疆

  80岁高龄的任庆林耳朵有点背,跟他说话得提高嗓门,但如果提到“铁路”、“火车”这样的关键词,离几米远他也听得清楚,因为,老人是开火车进新疆的第一代铁路人,对铁路和火车很敏感。

  1956年左右,东北人任庆林参加新疆铁路铺轨工作。那时从内地到新疆的铁路只通到尾亚,也就是在柳园和哈密之间的一站,要想把铁路通到哈密,还需修155公里。

  那时修铁路和开火车是并列的,前头修一截铁路,任庆林就开着火车前进一截,他的工作还包括司炉工,就是给蒸汽机锅炉添煤,一天下来,看五官已经分不清谁是谁。

  回忆起当年的艰辛,老人连细节都想得起来。

  老人说,当时生产力低下,修铁路全靠人工搬、抬、扛,而当时的哈密还是戈壁荒滩,能落脚的地方只有火车上,不仅吃的都是干馒头,睡觉也是个大问题。

  在蒸汽机火车车头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既要堆煤,又要放各种工具,最终只有一个狭小的空间供人睡觉,“每次只能爬着进去躺下来。”老人说,这个狭小的空间每次要睡3 个人,而到了夏天,四五十度的高温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到附近坟穴睡觉也是常事。

  老人一边回忆一边不时会揉揉左臂膀,这是职业病。

  对蒸汽机车司机来说,因前方无窗户,观察信号或路况,只能从车窗探出半个身子,长此以往,露在外面的左臂膀就会酸疼,天冷会更加严重。

  老人说,蒸汽机不密封,行驶途中最怕遇到大风天气,而哈密的风区较多,部分区段年均大于8 级大风的天气达到208天,最大时速60米/秒,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铁路风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老人印象中,有一次刮大风,车窗玻璃被打碎,他的眼镜就像被人抢走一样瞬间不见踪影,一桶水被风卷走,就像一个火柴盒一样,水桶在风中翻滚,就连老人衣服口袋的一个小本子也被刮走后再被风一张张撕开,面部被飞沙走石击打也是常事。

  1958年,铁路终于修到了新疆哈密,任庆林开了十几年火车后,调到了铁路行政部门工作。

  任庆林说,他脑海中始终有这样一个深刻的画面:当时第一列火车进入新疆东大门哈密时,周边的老百姓都跑过来看火车,嘴里喊着“毛主席派火车来了”,这一晃就过了半个世纪。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